当前位置: 主页 > 艺术交流 > 其他类别 >

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(5)

时间:2018-03-03 16:57来源:孔孟书画院 作者:李木生 点击:
《史记》则记录了这样一件事:明日,与孔子语。见蜚雁,仰视之,色不在孔子,孔子行。卫灵公在一次与孔子聊天的时候,看到空中飞来了大雁,只顾抬

  《史记》则记录了这样一件事:“明日,与孔子语。见蜚雁,仰视之,色不在孔子,孔子行。”卫灵公在一次与孔子聊天的时候,看到空中飞来了大雁,只顾抬头仰望,神色就不在孔子身上了,孔子因此离开了卫国。这是多么小的一件事情。要是这样的事情就可以让孔子生气以至于甩手离开,孔子的心眼也就太小了。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卫灵公随着年纪的增大,不仅懒于处理政务,也不谈启用孔子的事情。孔子是在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时候离卫的,与当年离鲁时的情况虽不一样,在本质上却是相近的。

  肃慎之箭

  离卫适陈,大概在公元前四九二年(鲁哀公三年),这年孔子六十岁,正好是他的耳顺之年。

  孔子与其弟子赴陈的旅途并不平坦。经过曹国,曹国没有接待。路过宋国,非但没有人接待他们,还遭到了宋国司马桓魋(亦叫向魋)的威胁与恐吓。

  就在孔子及其弟子在一棵大树下习礼的时候,桓魋却指使一批强人涌来伐树,不仅态度强硬,嘴里还骂骂咧咧。这个桓魋表面上说是为了宋国的利益,说孔子一行在宋国的滞留将会给宋国带来极大的不安定,会危及到当政者的利益。但是真正的原因,则是因为孔子曾经给予过桓魋以严厉的批评。就是这个桓魋,为自己造了一口石椁,花了三年时间还没完工。孔子对此批评说:“这样浪费,死了还倒不如快些烂掉好。”(《礼记·檀弓上》)

  史书上记载说桓魋想杀掉孔子,我想倒是没有这么严重。他伐树就是伐树,不过威胁罢了。如果真是要杀,我想孔子他们也是抗不了的。即使没有杀的意思,但是要赶他们快些离开宋国的企图却是明摆着的。如果不识时务,继续在宋国呆下去,结果恐怕要比伐树来得严重。所以孔子师徒也就决定早点离开,为了安全,他们还脱下了习礼的服装,换上不引人注意的便装,匆匆离开了宋国。“孔子过宋,宋司马桓魋恶之,欲杀孔子,孔子微服去。”(司马迁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)“微服去”,也就是化了装逃走。

  可能有的弟子过于紧张,还惹出了孔子的又一次感慨:“天生德于予,桓魋其如予何?”(《论语·述而》)上天将历史与文化的责任放到我的身上,他桓魋又怎能伤害于我呢?

  虽然孔子沉着,但是毕竟形势紧急。我估计这个桓魋是有点凶恶的,不仅派人将孔子师徒习礼的大树伐掉,还在他们急急离开的时候有着追打的行为。躲避着,抵抗着,师徒们也就走散了。等到逃到郑国,落魄的孔子已经与所有的学生失散,一个人站在郑国一座城市的外城的东门处,东张西望地寻找着学生。郑国有人看见了孔子——我想一定又是一个隐者,不然不会看出孔子——就对他的学生子贡说:“东门有个人,他的额头像唐尧,脖子像皋陶,肩膀像郑子产,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又短了三寸,一副狼狈不堪、没精打采的样子,像一条丧了家的狗。”特别是最后一句,“累累若丧家之狗”(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),“累累”是颓丧憔悴的样子,而且还是一条颓丧憔悴的找不到家的狗,真是把孔子流亡时的窘迫情况说得活灵活现。

  这本是一个有点悲壮凄凉味道的场景,孔子他们也确实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,况且还是一个六十岁的老人。但是,孔子总会在这样的时候,让人有着意想不到的化解困难的办法。当子贡将那个隐者的话原封不动地向他说出的时候,孔子出人意料地说,而且还是“欣然笑曰:‘形状,末也。而谓似丧家之狗,然哉!然哉!’”形状不大重要,倒是说我像一条丧家狗,说得太对了、太对了!哈哈哈!

  在这样的情景之下,一个走投无路的老人,还能有着“欣然”的心情,幽默地笑着,夸奖别人说得对。这个时候,让我们拿“大成至圣文宣王”的孔子与“累累若丧家之狗”的孔子相比较,哪个更真实、更能代表真实的孔子?其实,这种乐观不就是一种自信、正蕴藏着无尽的力量吗?还有,这还是一种胸怀。危难之中最见人的胸怀,胸怀大志者胸怀他人者,就能从长远着眼从容对之,只有心地促狭、阴私自图(这种人还往往会有一副伪善的面孔),就会惊惶失措,露怯出丑。像孔子,岂止是胸怀大志,他是将天下众生装在胸中,一个小小的桓魋等,当然是“其如予何”!当然,作为后人,我们可以从孔子当年对待逆境的态度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。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量,在孔子欣然的笑容里,不是也透露出一种泪光吗?这样一个忧国忧民而又品德高洁有着大学问的知识分子,却要处于一种“累累若丧家之狗”的境地,这是谁的过错?而且还要让这种情况延缓再延续,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受着不尽的折磨、怀着不尽的悲苦,这是为什么?想到孔子,学习孔子,就是要改变这种专制而又霸道的世道,建起一个平等而又自由的人的世道来。

  郑国不仅无人接待这群流亡者,这个国家的世风之糜颓,也让孔子不能有长远的图划,于是他又带领弟子们直奔陈国。

  根据《孟子》记载,“孔子微服而过宋。是时,孔子当厄,主司城贞子,为陈侯周臣”。到达陈国的孔子师徒,就住在司城贞子的家里。司城,本是宋官名,陈也有这样的官,贞子是他的谥号,有这样的谥号,当然是一位国内有名的贤君子。一路遭受冷遇的孔子师徒,骤然受到司城贞子的尊重与热情接待,一定会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。是司城贞子,为陈湣公(陈侯周)推荐了孔子,也是司城贞子,让孔子下了仕于陈的决心。虽然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,而且俸粟也没有卫国优厚,但是对于颠沛流离的孔子师徒来说,起码有了一个安居以图将来的地方。

  孔子师徒在陈大致住了三年,即从公元前四九二年(鲁哀公三年)到公元前四八九年(鲁哀公六年)。三年时间,陈湣公还是仅仅把孔子当作一个他“礼贤”的摆设,致使孔子无所作为。在陈,历史上只留下了“肃慎之箭”的故事,证明着孔子的博学。

  据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载,孔子在陈期间,有一次他正与陈湣公或讨论问题或说着闲话。这时,突然有一只鹰从天上急速地落于庭院中的大树上,一会工夫,却又跌地而死。大家都很惊奇,围观的时候,发现这只鹰身上带了一支箭,箭头是由砮石制成,箭杆则是用楛荆木做成,箭长一尺八寸。这种箭的来历,不要说陈湣公身边无人知晓,就是天下知道的人也已经很难找到了。

  是孔子给了陈湣公一个详细确切的答案。孔子告诉陈湣公,这种箭产生于北方的肃慎国。那是在周武王平定了天下之后,各国都把自己特殊的物品拿来进贡。肃慎国就是将这样的箭进贡给周武王。武王很欣赏,并命人在箭上刻下“肃慎氏贡楛矢”六个字,并将此箭分赏给了大姬(武王长女)配虞胡公而封于陈。这也是古代的礼制,分封给同姓的是珠玉,用来表示亲近;分封给异姓的是贡品,以志远服。说完,孔子还请陈湣公派人到仓库找找,看看是否还能找到这样的箭。让陈湣公惊奇不已的是,他的仓库中,真还找到了这样的箭,楛荆木的箭杆上,正镌刻着“肃慎氏贡楛矢”六个字。

  在陈住了三年,恰遇吴国侵略陈国,陈国政局混乱,孔子师徒又不得不避兵离去。这一年是公元前四八九年(鲁哀公六年),孔子六十三岁。

  厄于陈、蔡

  屡屡碰壁的孔子,想到了楚国。

  也许他早就想到了这个国家。它的辽阔的幅员,它的国际地位,都会为孔子提供一个甚至比齐国还要大的政治舞台。但是当时的楚国毕竟还是一个被中原国家称为“蛮夷之地”的南方国家,风俗与语言都与中原之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。但是当在中原各国到处碰壁、几尽无望的时候,孔子不能不将目光投向它。

  从前面孔子流亡的经历看,凡与诸侯相交,总有贤君子而又居卿大夫之位的人为其搭建桥梁,以作引荐。而其时楚国正有一位名叫沈诸梁的贤大夫,被孔子选作了与楚国国君相交从而仕进的桥梁。因为他的采邑在叶,人称叶公,他也是中国著名成语故事“叶公好龙”的那个叶公,此时正驻守在楚地负函(现今河南信阳)。

  公元前四九三年(鲁哀公二年),楚国伐蔡,蔡败而迁至一个叫州来的地方(今安徽寿县),而楚国就将原蔡国属地的民众迁徒至负函。正因为叶公是一个贤明的政治家,所以楚国才选任他去负函管理这些蔡国移民。

  在他们一行向着负函进发的时候,正值吴国攻打陈国,楚国又救援陈国,战争打得如火如荼。行进到陈蔡之间,孔子师徒又一次陷入危险的境地。

  关于这次危险,基本有两种说法。

  一种说法认为,驻扎在城父的楚昭王听说孔子师徒正在陈蔡边境,便派人持重金前去聘请孔子。并且说楚昭王不仅要聘请孔子,还要“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”,也就是说要将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的地方封给孔子。但是楚昭王封赏重用的想法却遭到了令伊子西的嫉妒。令伊子西向楚昭王连连发问“大王派往各诸侯国的使臣,有像子贡这样的吗”、“大王左右的辅佐大臣,有像颜回这样的吗”、“大王的将帅,有像子路这样的吗”、“大王的各部主事官员,有像宰予这样的吗”等问。当楚昭王全部给予“无有”的回答时,令伊子西接着又步步紧逼地说:“况且我们楚国的祖先在受到周天子分封的时候,封号是子爵,土地跟男爵相等,方圆不过五十里。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,申明周公旦、召公奭辅佐周天子的事业,大王如果用了他,那么楚国还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吗?想当年文王在丰邑、武王在镐京,作为只有百里之地的君主,最终能统治天下。现在如果让孔丘拥有七百里的土地,再加上他的那些有才能的徒弟辅佐,这可不是楚国的福啊。”这些理由是充分的,楚昭王当然也就打消了重用孔子的想法。 (责任编辑:kmshy)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上一篇:济宁赋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© 2012-2015 孔孟书画院 版权所有
关于我们 - 网站地图 - 专家顾问 - 联系我们 - 友情链接 - 版权申明 - 隐私保护 - 免责声明 - 投稿地址